岘山
更无百尺俯层巅,扶杖来寻曲曲泉。台榭大都唐以后,觞诗最盛宋中年。云昏乔木遮僧院,风约飞花堕钓船。日暮洼樽亭畔望,眼前谁是酒中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再无百尺高台俯瞰层巅,借杖寻找曲折清澈的泉水。楼阁建筑多建于唐代以后,歌舞宴会盛于宋代中期。云雾弥漫,遮住古老的寺庙和树木;微风轻拂,吹动花瓣飘落在钓鱼船上。夕阳西下,在洼地亭旁观望,谁才是真正懂酒的酒仙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岘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岳麓山的一支山脉。
2. 百尺:这里形容山的高度。
3. 扶杖:拄着拐杖。
4. 曲曲泉:曲折的泉水。
5. 台榭:古代一种建筑形式,用以观景或聚会。
6. 大都:大部分。
7. 唐以后:指唐朝之后的历史时期。
8. 觞诗:饮酒赋诗。
9. 宋中年:宋朝的中年期,此处具体指北宋时期的北宋中期。
10. 云昏乔木遮僧院:云雾弥漫使得远处的树木看起来模糊不清,僧院也被遮挡住。
11. 风约飞花堕钓船:风吹动落花,落在垂钓的船上。
12.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13. 洼樽亭:坐落在岘山的亭子,因地势较低,所以得名洼樽亭。
14. 酒中仙:唐代诗人李白被称为“酒中仙”。
去完善
赏析
岘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襄樊市东南,历来是文人墨客抒怀咏志的佳地。诗人李含章此作以岘山为题,表达了其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
首联:“更无百尺俯层巅,扶杖来寻曲曲泉。”诗人摒弃了山巅之上的高度视野,选择沿曲折的山间溪流而上,以寻求与自然、与历史更深刻的对话。通过扶杖行走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亲近历史的深切愿望。
颔联:“台榭大都唐以后,觞诗最盛宋中年。”这两句描述了岘山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变化,曾经的繁荣景象已成为过去,诗人借此感叹世事无常,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在寻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其中,"觞诗"一词代表宴饮赋诗的风雅之事,体现出宋中期诗歌创作的盛况。
颈联:“云昏乔木遮僧院,风约飞花堕钓船。”云雾笼罩下的岘山,树木婆娑,仿佛要遮住山间的寺庙;随风飘落的花瓣,如同约定好了似的,纷纷落在渔船之上。这两个画面形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画卷,也是诗人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尾联:“日暮洼樽亭畔望,眼前谁是酒中仙。”在日落时分,诗人于亭边举杯望天,寄问自己谁才是李白那样的酒中仙才。以此表达了对古人的缅怀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地处岷江、杂谷脑河、涪江三江交汇地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青睐之地。在这首诗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变迁。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世道并不太平。受满清政权镇压汉族思想的压制,汉人备受歧视,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惆怅。诗人李含章身处这个特殊时期,她的一生经历坎坷,虽然身处宦海却仍心系百姓,关心国家大事。她在游览岘山时,眼见山河壮丽的景象,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她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运用岘山为题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此时期,清政府为巩固政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军事部署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能改变国家的困境,反而加剧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此外,外来侵略势力的威胁也日益严重,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推翻满清政权的斗争,他们积极寻找救国之道,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的危亡。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族团结的呼唤。诗人以岘山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她通过对岘山的描绘,传达出自己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同时也警示人们要居安思危,时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