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桃源观
碧草芊绵十洞春,青苍寒叠五溪云。
山萦乳窦层层秀,路隔桃花处处分。
苔径竹深迷鹤迹,石坛松古漏星文。
通宵回想尘寰事,好结茅茨向水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嫩绿的小草绵延十里,春光无限;青翠的山峦在五溪云上显得有些寒冷。山路弯弯曲曲,每转过一个弯都显现出不同的景色,而小径旁的桃花则分外地美丽。沿着长满苔藓的小径和竹林,我看到了仙鹤的足迹,而在古老的松树下,我发现了一个刻有星象的古老石坛。
一整个晚上,我都沉浸在这些美景中,回想起了尘世间的事情,我决定在有水的地方搭建一个茅草屋,过上隐居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碧草:绿色的草。这里用来形容春天时绿草铺满大地的景象。
2. 芊绵:连绵不断的意思。在这里描述春天的草地景色。
3. 十洞:在古诗词中,“十洞”常常指代桃源县境内的十个洞穴,具体是哪十个洞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4. 青苍:此处指的是深青色。在这里描绘五溪河水在山间形成的倒影景象。
5. 寒叠:这里指河水反射出天空的云朵,景象犹如云朵叠加在一起一般。
6. 五溪:在中国湖南省怀化市有一条名为五溪河的河流,该河流由五条支流汇集而成,因此得名五溪。此处可能是借指五溪河。
7. 山萦:山中环绕的意思。
8. 乳窦:类似洞穴或石缝的地方,因为其形状如同母乳滴入婴儿口腔的小孔,故得此名。
9. 层层秀:层层叠叠的美景。
10. 路隔:道路隔断,意指分隔开的两部分。
11. 桃花:此处可能指桃树,或者是指桃花盛开的时节。
12. 处处分:指每一处,到处都是。
13. 苔径:长满苔藓的小径。
14. 竹深:竹林深处。
15. 迷鹤迹:迷失了仙鹤留下的足迹。
16. 石坛:石头堆砌的平台。
17. 松古:古老的松树。
18. 漏星文:星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就像星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泄露出来一样。
19. 通宵:整夜,彻夜。
20. 回想尘寰事:回想起尘世中的事情。
21. 好结茅茨向水滨:希望在水边搭建一个简易的茅屋居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桃花源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碧草芊绵”、“青苍寒叠”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使人如临其境。同时,诗人通过描述“山萦乳窦”、“路隔桃花”、“苔径竹深”、“石坛松古”等景象,使读者感受到桃花源的神秘与美丽。在尾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此情此景下的心境,以及对远离尘世纷扰,过上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桃源观》是清代女诗人李含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李含章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擅长诗文。然而,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她年轻时,家庭遭遇变故,家境衰败。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离家到京城谋生。在京城,她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切磋诗文,互相鼓励。这段经历使她的诗歌创作更加成熟,情感更加深沉。
在创作《游桃源观》时,李含章可能刚刚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她在游览桃源观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在这首诗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源观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她也通过对人生百态的描绘,表达了她对命运的无常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