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州道中
高岭鸟飞绝,崎岖路一湾。悲风生远树,晓雾失前山。麦气荒原下,车声乱石间。千秋燕赵地,兀兀见重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高高的山岭上,鸟儿都已飞走,山路崎岖,仅有一条小径。远处的树木在寒风中摇摆,清晨的雾气笼罩了前方的山峰。麦田的气息在荒野之下弥漫,而车辆的声音则在乱石之间回荡。这片土地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可见那厚重的关卡。
去完善
释义
1. 平定州:古代州名,位于现在的中国河北省中部地区。
2. 高岭:高山峻岭,指地势险要的地方。
3. 鸟飞绝:鸟儿不再飞翔,形容环境的荒凉。
4. 崎岖:形容山路的坎坷不平。
5. 一湾:一条弯曲的道路。
6. 悲风:悲伤的风声,这里用来形容风声给人的感受。
7. 远树:远方的树木,这里用来形容视野中的远方景物。
8. 晓雾:早晨的雾气。
9. 前山:前面的山峰。
10. 麦气:麦田的气息,这里用来形容田野的景象。
11. 荒原:荒芜的原野。
12. 车声:车轮滚动的声音。
13. 乱石间:乱石堆中。
14. 燕赵地:古代的燕国和赵国地域,这里指代整个河北地区。
15. 兀兀:形容艰难的样子。
16. 重关:层层关卡,这里用来形容关卡的坚固和数量众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含章在平定州道中所见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联“高岭鸟飞绝,崎岖路一湾”描述了道路的艰险,暗示诗人行进在艰苦的旅程之中。颔联“悲风生远树,晓雾失前山”通过风声和雾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之感。颈联“麦气荒原下,车声乱石间”以麦田和车声为例,展现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凸显出秋天的肃杀之气。尾联“千秋燕赵地,兀兀见重关”则借用燕赵之地的典故,寓情于景,凸显出历史的沧桑感以及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定州道中》是清代诗人李含章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大约在1736年至1795年之间。这一时期,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含章正生活在清朝北京城,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以诗书画闻名于世。她的人生际遇丰富多彩,曾游历大江南北,结交了许多名士。在这段时间里,她曾多次前往平定州(今山西省阳泉市),沿途欣赏美丽的风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含章可能刚刚结束一次旅程,回到了京城。她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她与当地百姓之间的互动,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使她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这也体现在她的诗歌作品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