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子说:“那些怀抱理想、追求仁德的人,不会为了苟活而损害仁义,反而愿意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
去完善
释义
陈:陈国;绝粮:断粮;兴:站起来;愠:生气;固:安守;滥:胡作非为。
去完善
赏析
《论语七则》集中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仁、义、乐道以及士人的责任担当。首段强调君子应以正当方式对待富贵贫贱,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底线的坚守。第二段借颜回形象化地说明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条件。第三段通过孔子自身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明了对物质欲望的超脱。第四段描述了孔子的专注与乐观,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第五段由曾子提出士人的使命感,凸显了仁德实践的艰巨性与崇高性。第六段对比君子与小人在困境中的表现,彰显了儒家对于人格修养的要求。最后,第七段总结出舍生取义的最高境界,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效仿的典范。整篇文字虽短,却言简意赅,层层递进,既揭示了个体修养的重要性,也为社会伦理提供了深刻的指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语七则》选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文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都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仁德与君子之道。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孔子怀抱恢复周礼、匡正天下的理想,却屡遭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安贫乐道”“杀身成仁”的主张,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性。这些篇章或为孔子讲学时的对话,或为其弟子追记整理而成,展现了孔子身处逆境仍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