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戴通乾六首 其五
折玉迸奇响,哀琴无正音。大器不受制,贱工空觅寻。回首望河梁,天低日已沈。萧萧戒行李,却背双南金。故乡阻关山,道远力难任。青鸟铩羽翮,穷栖枳棘林。王母秘灵驾,谁能识苦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折断美玉发出奇异声响,悲凉的琴声并无常规音调。大型乐器不受控制,而低劣工匠只能徒劳寻找。回头望向黄河桥,天空低垂,太阳已经沉落。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却要背负着珍贵的黄金。故乡被重重关山阻挡,路途遥远难以承受。传信的青鸟翅膀受损,只能栖息在荆棘丛生的树林。王母娘娘的神秘车驾,谁能了解其中的用心良苦。
去完善
释义
1. 折玉:本指断折的玉佩之声,这里比喻演奏音乐。
2. 哀琴:悲凉的琴声。
3. 大器:指具有珍贵价值的事物。
4. 贱工:指技艺低下的人。
5. 河梁:河边的桥梁。
6.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鸣声。
7. 戒行:准备出行。
8. 南金:南方出产的黄金。这里指珍贵的物品。
9. 阻:阻隔。
10. 关山:关口和山岭。
11.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12. 铩羽翮:翅膀受伤不能飞翔。
13. 枳棘林:枳木和荆棘丛生的树林。
14. 王母:即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15. 识苦心:了解别人内心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陈景元写给戴通乾的第五首诗,主题是表达对其才华和遭遇的惋惜之情。诗中的"折玉迸奇响,哀琴无正音"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戴通乾的诗才和他的音乐天赋,赞美他虽身处困境依然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即使他的音乐风格不为世人所接受,但他坚持自我,展现出了坚韧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大器不受制,贱工空觅寻",则以比喻手法来进一步强调戴通乾的独特才能和高洁品质。他认为戴通乾是个有才华的人,不应被世俗所束缚,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之人只能徒劳无功。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回望河梁时的所见景象,"天低日已沈",形象地展示出傍晚时分宁静的景象,用“萧萧戒行李,却背双南金”来表达自己收拾行囊离开的心情,表达了与戴通乾告别的情感。
而后四句则转向了对戴通乾未来的担忧,因为故乡的道路艰险,关山重重,即使是青鸟这样的神鸟也不能飞越,暗示戴通乾面临的困难巨大,即使他有才华也难以施展。"王母秘灵驾,谁能识苦心"则感叹无人理解戴通乾的艰难处境和深沉内心,表达了对他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戴通乾六首 其五》是宋代诗人陈景元所作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宋代,文人墨客喜好结交朋友,相互交流文学心得,以抒发胸臆,陈景元也不例外。他与友人戴通乾结交并赠予其六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陈景元(1031-1094),字少颖,号存斋居士,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在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刻苦学习。宋嘉祐八年(1063年)举进士。历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州判、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等职。他性格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重视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深得朝野敬重。
在这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完善,士人阶层对儒家经典的学习非常热衷。宋代文化繁荣,儒释道三家并存,诗词歌赋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然而,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导致了农民流离失所,国家财政吃紧。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陈景元的思想和作品。
这首《赠戴通乾六首 其五》中,陈景元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追求人生真谛的愿望。他在诗中写道:“戴子吾知音,披襟快一谈。利名从鼎鼎,岐路任漫漫。”这句话意味着陈景元与戴通乾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在事业上虽然有不同的选择,但彼此支持、信任。这种深厚的友情,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