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经华阴望岳

标题包含
经华阴望岳
华阴南望华峰雄,亘矗浑疑天路通。玉女洗头乘夜露,巨灵舒掌逆秋风。山光直走秦关北,地脉遥连渭水东。一自神祇承汉祚,寂寥封禅夕阳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向南望去,华山山脉雄伟壮观,连绵不绝,仿佛通往天际的道路。在夜晚的露水中,玉女正在洗头发,而巨灵神则在秋风的吹拂下舒展着手掌。山的景色一直延伸到了北方的秦国关卡,大地的脉络则远连东方的渭水。自从神仙们接受汉朝的统治之后,封禅的地方便在夕阳中显得宁静而安详。
去完善
释义
1. 华阴: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县。 2. 岳:这里指的是华山。 3. 南望:向南看去。 4. 华峰:指华山主峰。 5. 亘矗:高耸入云的样子。 6. 浑疑:完全可疑的,可以理解的。 7. 天路通:形容山峰之高,仿佛连接着天空的道路。 8. 玉女洗头:指玉女峰,华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9. 夜露:夜晚的露水。 10. 巨灵舒掌:指华山东侧的巨灵掌景点。 11. 逆秋风:逆风而行。 12. 山光:山中的风光。 13. 秦关:指陕西关中一带。 14. 地脉:地下的脉络。 15. 渭水:中国陕西省的一条河流。 16. 一自:自从。 17. 神祇:神灵。 18. 承汉祚:继承汉朝的国运。 19. 封禅: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大典。 20. 夕阳中:在夕阳的照耀下。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经华阴望岳》诗中,诗人陈景元以华阴为起点,向南望去,华山山峰的雄伟壮丽景象呈现在眼前。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手法,描绘了华山的高峻与险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华阴南望华峰雄,亘矗浑疑天路通”两句,首先点明了观察的角度和华山的雄壮景观。诗人站在华阴这个地方向南方远眺,看到华山的高峰耸立天际,仿佛是天路和地球相连的地方。这里的“天路通”不仅意味着通往天空的道路,还暗示着诗人对于自然界神奇景象的惊奇之感。 接下来的“玉女洗头乘夜露,巨灵舒掌逆秋风”两句,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华山的神秘气氛。玉女在夜间沐浴,利用夜露清洗头发,而巨灵则舒展手掌,迎着秋风而动。这里提到的“玉女”和“巨灵”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着美丽和强大,这种设定凸显了华山的高贵气质和奇特景观。 “山光直走秦关北,地脉遥连渭水东”两句,展示了华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华山的日光径直照射到北方的秦关,而华山的地脉又远远延伸至东方的渭水。这种描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华山的地标性地位及其壮观景色。 最后“一自神祇承汉祚,寂寥封禅夕阳中”两句,诗人以华山的神祇和历史为背景,揭示了华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从汉朝以来,华山就被视为神祇的象征,而在夕阳的映照下,封禅的仪式显得尤为庄严而又寂静。这结尾之笔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庄重氛围。 总的来说,陈景元的这首《经华阴望岳》通过对华山的细致描绘和对历史传说的巧妙融合,展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观和深厚内涵,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经华阴望岳》是唐代诗人陈景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正值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一年,唐朝名将哥舒翰被叛军击败,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在此背景下,陈景元离开故乡华阴县,北上投奔朝廷,希望能为国效力。 陈景元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颇有志向。他年轻时曾担任地方官员,后因政治斗争受到排挤,辞官回乡。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感受到了家国之悲和人生无常,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在途经华阴时,他遥望华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当时,唐朝正处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阶段,但陈景元仍然坚信国家能够度过难关,恢复繁荣。他在诗中表达了希望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虽然后来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的诗篇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的决心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