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笛 其一
秋风吹雨过桑乾,羌笛何来怨夜阑。多少健儿颜色改,荷戈齐向月中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里风雨吹打过桑乾,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羌笛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深夜的哀愁。有多少英勇的将士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改变了容颜,他们带着武器,一起看向那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桑乾: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
2. 羌笛:古代羌族的乐器,木制管状,有三孔或五孔。
3. 夜阑:夜深,夜深时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戍边画卷:风雨交加的夜晚,羌笛哀怨的音调传来,将士们坚守在边疆岗位。诗篇借秋风、雨滴、羌笛等元素,塑造了戍边战士勇敢、坚韧的形象。
首句“秋风吹雨过桑乾”,作者以环境开篇,秋风的萧瑟和秋雨的淅沥,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其中“过桑乾”为虚指,代表边疆之地,象征着战士们面临的艰苦条件。
第二句“羌笛何来怨夜阑”,“羌笛”是一种乐器,它的声音往往被用来象征边关的哀愁,这里暗含诗人对士兵生活的同情和理解。同时,通过“怨夜阑”表达出夜深人静时,战士们内心难以言状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多少健儿颜色改”,是对戍边战士们的形象描绘,突出他们的坚定与勇敢。尽管身处恶劣的环境,他们仍然顽强地守卫着国家边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忠诚。这里的“颜色改”意味着经过风霜雨雪的洗礼,将士们面容已不再年轻。
最后一句“荷戈齐向月中看”,表现了士兵们在寂静的夜晚,手执武器,面朝月光,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这种庄重的气氛,深化了戍边战士坚守岗位的形象,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笛 其一》是唐朝诗人陈景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40年,正值唐朝盛世时期。在这个时代,诗歌创作非常繁荣,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文坛上。
陈景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边疆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对外扩张阶段,边疆战争频繁。陈景元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在诗中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陈景元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这使得他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生活也较为贫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