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球行
十月严霜至月雪,长安城河冻如铁。骐骥空余绝足能,鹰鹯远避阴风烈。羽林健儿不骑马,短后衣裳正轻跨。毳毛白黑各分曹,蹴踏层冰争白打。来如奔电流光赤,去若飘风走飞石。后羿弯弓九日沈,宜僚运掌双丸掷。奋袂喧呼不自知,断筋折骨何能惜。本是寻常旧相识,一朝攘夺如仇敌。逞雄作气贵持盈,性命此际鸿毛轻。倏尔赵军立汉帜,下风稽首甘输诚。平生未授缚鸡力,龙渊在匣神光匿。白首下帷诚可怜,相对无言三叹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月的寒霜如同雪花飘落,长安城中的河水冻结得坚硬如铁。千里马也只能发挥其非凡的脚力,雄鹰也远远地避开猛烈的寒风。英勇的将士们穿着紧身的战衣,跨上骏马准备出战。他们分工明确,脚踩着结冰的土地,勇猛地对阵敌人。行动如同闪电般迅速,姿态飘逸犹如风吹过的石头。勇敢的将士们,如同后羿射落太阳,又像宜僚抛出飞球一样敏捷。他们激战中奋力呼喊,顾不上自己的伤痛,断筋折骨也不觉可惜。曾经的战友如今却成了敌人,为了展现自己的英勇之气,他们视自己的生命如鸿毛一般轻贱。突然间,汉军立起了胜利的旗帜,向败者低头表示投降。而那些没有本领束手就擒的人,他们手中的宝剑虽然藏起光芒,但依旧会为了国家挺身而出。看着这一切的老兵们,唯有默默感叹,带着无尽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十月严霜至月雪":这里的"严霜"指的是寒冷的天气,而"月雪"指代白雪覆盖的场景。
2. "长安城河冻如铁":长安河即现在的西安,是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冻如铁"形容河水结冰后的坚硬程度。
3. "骐骥空余绝足能":"骐骥"是骏马的雅称,这里用来比喻健儿们矫健的身姿;"绝足能"是指这些健儿有卓越的脚力。
4. "鹰鹯远避阴风烈":"鹰鹯"是两种猛禽的名称,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健壮的男子们;"阴风烈"形容寒冷的狂风肆虐的情景。
5. "羽林健儿不骑马":"羽林"是中国古代的禁卫军组织;"骑马"这里指驰骋于冰雪之上。
6. "短后衣裳正轻跨":"短后衣裳"是指无袖的上衣,便于活动;"轻跨"指轻松地在冰上行走。
7. "毳毛白黑各分曹":"毳毛"是鸟兽身上细软的毛,这里用来描绘健儿们的头发;"白黑"分别代表头发的颜色;"分曹"表示分成几个队伍。
8. "蹴踏层冰争白打":"蹴踏"指踢击,这里指用球踢冰的动作;"层冰"形容厚厚的冰层;"白打"指投掷石球的玩法。
9. "来如奔电流光赤":"奔电"形象地描绘出球速之快;"流光赤"指球体划过空气时发出的光芒。
10. "去若飘风走飞石":"飘风"形容疾风迅疾的样子;"走飞石"意为飞行中的石球。
11. "后羿弯弓九日沈":"后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弯弓"是拉弓射箭的姿势;"九日沈"源自"后羿射日"的传说。
12. "宜僚运掌双丸掷":"宜僚"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神人;"运掌"指运用手掌的力量;"双丸掷"指同时投掷两个石球。
13. "奋袂喧呼不自知":"奋袂"指激动得挥舞起袖子;"喧呼"表示大声呼喊;"不自知"意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喧闹呼喊。
14. "断筋折骨何能惜":"断筋折骨"指在激烈竞争中受的伤;"何能惜"表达对这些伤痛毫不在意的态度。
15. "本是寻常旧相识":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大家都是朋友。
16. "一朝攘夺如仇敌":"攘夺"指争夺,这里指为比赛胜利而争夺;"如仇敌"形象地描述了竞争激烈的场景。
17. "逞雄作气贵持盈":"逞雄"表示展示威风;"作气"指鼓起勇气;"持盈"指保持旺盛的士气。
18. "性命此际鸿毛轻":"性命"指生命;"鸿毛轻"引用自"鸿毛泰山"的成语,意为把生命看得很轻。
19. "倏尔赵军立汉帜":"倏尔"表示突然之间;"赵军"指赵国军队;"立汉帜"指竖起汉朝的旗帜,这里是比喻获胜的一方。
20. "下风稽首甘输诚":"下风"指处于劣势的一方;"稽首"是一种古代的拜礼;"甘输诚"表示心甘情愿地向对方投降。
21. "平生未授缚鸡力":"缚鸡力"用以形容力气微小;"平生未授"意味着过去没有获得这样的力量。
22. "龙渊在匣神光匿":"龙渊"指宝剑;"在匣"表示收藏在剑鞘中;"神光匿"指剑的光芒被掩盖。
23. "白首下帷诚可怜":"白首"指年老的人;"下帷"指放下帘幕,这里指关闭窗户;"诚可怜"表示非常令人同情。
24. "相对无言三叹息":"相对无言"指面对面却无法说出话来;"三叹息"表示连续多次叹息。
去完善
赏析
《蹴球行》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长安城人们在严寒的冬天进行踢球的场面。诗人通过对“骐骥”、“鹰鹯”等动物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严霜时节的自然环境;同时也通过对比,反衬出人们参加足球运动的狂热与执着。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踢球健儿的装束和比赛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激情与斗志。同时,诗人还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为例,强调了这项运动的精神内涵。最后,作者以无奈的态度,展示了那些力不从心的参与者在面对强手时的无奈之情,以及他们在失败后的反思与感叹。整首诗笔触生动,情感饱满,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冬日踢球图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蹴球行》是明代诗人陈景元的一首描绘民间蹴鞠游戏的诗篇。这首诗歌作于明朝时期,时间是1368年至164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陈景元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通过观察和体验,将蹴鞠这项古老的民间运动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出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
在陈景元所处的时代,蹴鞠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运动,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这项运动不仅考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还考验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策略运用能力。因此,蹴鞠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在比赛中增进友谊,提高技艺,丰富文化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