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二
扁舟发金阊,乘流至吴兴。吴兴古都会,柔桑环水城。四月育新蚕,室家俱不宁。弱羽拂蚕子,但恐伤其生。夜深閟镫火,时听食叶声。缫丝贵白素,落釜乞余盈。经纬为谁理,丝丝辛苦成。妇子熟筹计,可以代春耕。束缚未遑售,里吏扣柴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小船驶离金阊,顺着水流来到了吴兴。吴兴是古代的大城市,周围环绕着绿色的桑树和护城河。四月份是新蚕生长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那些娇弱的蚕宝宝需要细心呵护,生怕伤到它们的生命。深夜,我们关闭了灯烛,只能不时地听到桑叶被吃食的声音。缫出的丝要求洁白如雪,从锅中取出的余丝则需要小心处理。我们精心梳理这些丝线,每一条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妇女们正在考虑如何将蚕丝卖出好价钱,以替代春天的耕种。还没来得及出售,乡村的官员就敲响了我们的柴门。
去完善
释义
扁舟:指小船。
金阊:古代苏州的别称。
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
柔桑:嫩桑叶。
育新蚕:开始饲养新的蚕种。
弱羽:指初生的蚕儿。
揜镫火:指把灯火压低,使其光线变暗。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过程。
白素:质地纯洁的丝绸。
落釜:把煮熟的食物倒入锅中。此处比喻抽出的蚕丝。
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这里表示纺织。
妇子:妇女和儿童。
熟筹计:深思熟虑地筹划。
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
代春耕:指从事养蚕工作替代耕种农作物的劳动。
束缚:捆扎。这里指捆绑好的蚕茧。
未遑:来不及。
里吏:乡里的官员。
扣柴荆:敲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劳动场景的诗。诗人通过描述吴兴地区四月的养蚕、缫丝活动,展现了农村家庭的辛勤劳作。扁舟、柔桑等词形象地刻画了水乡的特色和田园风光。同时,诗人也关注了蚕子、灯火等细节,表现出对农家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劳动过程的生动描写,传达了辛勤耕耘、勤劳致富的积极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 其二》是明代诗人陈景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朝后期,具体年份不详。在这段时间里,陈景元经历了科举落第、官场失意等人生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在官场生涯中,他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获得重用。这些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在陈景元生活的时代,明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忧患。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外则面临倭寇入侵的威胁。这些现实问题让陈景元对社会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抒发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陈景元以“青云”比喻自己的远大志向,以“白首”表示自己已年迈的现状。他借梅花来表达自己对坚贞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整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焦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