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
思乡不可得,怅望倚高楼。一道黄河水,羞随白发流。云霾失故渡,波恶断行舟。隔岸闻渔唱,萧萧起暮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思念故乡却无法回去,满怀惆怅站在高楼上眺望。黄河水滚滚流淌,却羞于随着我的白发一起流逝。云霾遮住了旧的渡口,波涛汹涌使得行进的小船无法前行。在河对岸听见了渔夫的歌声,那苍凉的声音唤起了我傍晚时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思乡:思念故乡。2. 怅望:惆怅地观看。3. 高楼:这里指登高望远之地。4. 黄河水: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经多个省份,发源于青藏高原,最终汇入渤海。5. 羞随:不愿跟随。6. 白发:比喻老年,这里表示时光流逝。7. 云霾:指天空中乌云笼罩的景象。8. 失故渡:失去了原来的渡口。9. 波恶:波浪汹涌。10. 断行舟:阻断了前行的船只。11. 隔岸:对岸。12. 渔唱:渔民唱的歌谣。13.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登楼》是南宋诗人陈景元的诗作,全诗表达出作者在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深沉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首联“思乡不可得,怅望倚高楼”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惆怅不已,无法排解,只能倚靠在高楼上,俯瞰远方,寻找那久违的故乡。
颔联“一道黄河水,羞随白发流”,诗人以黄河水喻指时间流逝,表示自己不愿看到年华老去,但却无奈地意识到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此处,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黄河水”与“白发”联系起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颈联“云霾失故渡,波恶断行舟”,描述了河面上波涛汹涌,浓重的雾气遮住了渡口,使得行舟受阻,无法顺利前行。这里,诗人以自然景象衬托出人生的困境和无奈,同时表达了故乡遥不可及的悲哀。
尾联“隔岸闻渔唱,萧萧起暮愁”,诗人听到对岸传来渔歌,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孤独和乡愁。夕阳西下,天地间弥漫着一片哀愁的氛围,使得诗人更加沉浸在思念故乡的痛苦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楼》是唐代诗人陈景元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创作这首诗时,陈景元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他原本是一位书生,因才学出众而被选拔为官员,但因官场黑暗,未能施展才华,遂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内部矛盾也逐渐加剧。唐玄宗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宦官、权臣把持朝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的诗人,开创了豪放、沉郁的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景元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对国家的繁荣与衰败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登楼》一诗中,通过对楼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望远的心情,也寓含着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