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杜子美祠
少年诵公诗,讽咏忘日夕。
晚为湖外游,适有耒阳役。
仙人梅子真,邀我连辔策。
苍山环古城,幽路转石壁。
丛祠隠木末,古冢累道侧。
衣冠尚唐制,金石存古刻。
缅怀天宝年,纲纪丝棼剧。
肃代虽中兴,安史互攘贼。
风云暗宇宙,蛇豕莽区域。
生灵困鱼烂,廊庙鄙肉食。
崎岖兵戎闲,公亦屡颠踣。
时危孰与持,忠愤气弥激。
烱烱心怀丹,萧萧发垂白。
兴来谩吟哦,赋罢还叹息。
区区杞人忧,此意谁复测。
至今杜陵编,义与风雅敌。
人亡遗像在,庙古炉香寂。
庭花日日红,阶草年年碧。
公身不可见,公心犹可识。
惟余耒阳流,与君共无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年朗读杜甫的诗篇,陶醉其中不觉日落。
晚年漫游江南一带,恰好遇上耒阳之役。
仙人才子梅子真,邀请我一起策马同行。
青翠群山环绕古城,幽静山路绕过石壁。
神祠隐藏在树林深处,古墓层层堆砌在路边。
居民仍穿唐朝服饰,古迹石刻留存至今。
遥想天宝年间,朝廷秩序紊乱如麻。
肃宗、代宗虽有中兴之举,但安史之乱此起彼伏。
风云搅动天地失色,兽群侵袭民生哀苦。
朝廷小人肆虐,百姓受困如水中鱼。
四处奔波于战乱之中,杜甫也常常跌跌撞撞。
面对危机谁能挺身而出?忠贞愤怒之火燃烧得更旺。
内心赤诚如火,白发苍苍如雪。
兴起时随口吟诵,赋诗完成后又心生忧虑。
不过是杞人忧天,谁知我心忧几何。
至今杜陵编诗,义气高洁可与风雅匹敌。
人已逝而遗像犹在,庙宇古老炉香寂静。
庭院花开天天鲜艳,台阶草绿年年如碧。
虽不见杜甫身影,但仍可感受其精神风骨。
只有这耒阳水流,与你我的友谊长存无尽。
去完善
释义
1. 杜子美:即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2. 湖外游:指作者在湖南一带的游历。
3. 耒阳役:指作者到耒阳县去办事。
4. 梅子真:即梅福,西汉末年人,曾为南昌尉,因世乱弃官隐逸,后为道教仙人。
5. 连辔策:骑马并行的意思。
6. 金石:指钟鼎碑碣之类的古代石刻文字。
7. 天宝年:指唐玄宗时期的年号(742-756年)。
8. 纲纪丝棼剧:比喻朝廷法纪混乱,犹如一团乱麻。
9. 肃代:指唐肃宗和唐代宗两位皇帝,他们在安史之乱后相继继位,努力恢复朝廷秩序。
10. 安史:指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是唐朝时期发动安史之乱的叛军首领。
11. 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
12. 廊庙:这里指朝廷。
13. 肉食:指官僚贵族。
14. 颠踣:形容跌倒或受挫。
15. 义与风雅敌:意思是杜甫的诗歌在义理上与《诗经》的风雅精神相匹敌。
16. 杜陵编:即杜甫的诗集。
17. 杞人忧:出自《列子·天瑞》的寓言故事,用以形容不必要的忧虑。
18. 人亡遗像在:表示杜甫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画像依然留存下来。
19. 庙古炉香寂:描述杜甫祠的香炉已经破旧,但香烟仍在缭绕。
20. 阶草:指长满台阶的青草。
去完善
赏析
《谒杜子美祠》这首诗歌颂了杜甫的高尚品质及其光辉的文学成就。诗人通过对杜甫的敬仰之情,描绘出对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首联"少年诵公诗,讽咏忘日夕。"表达了作者从小就诵读杜甫的诗,对其诗篇喜爱到难以忘怀。
颔联“晚为湖外游,适有耒阳役。”写出作者离家远行,来到湖外的耒阳,恰好遇到了一个差事。
接下来的几联“仙人梅子真,邀我连辔策。”“苍山环古城,幽路转石壁。”通过描述自己与友人在苍山、古城等风景中骑着马探寻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颈联和颔联通过“丛祠隐木末,古冢累道侧。”“衣冠尚唐制,金石存古刻。”表达了对唐代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古迹文物的尊重。
紧接着,诗人在“缅怀天宝年,纲纪丝棼剧。”“肃代虽中兴,安史互攘贼。”中揭示了唐朝天宝年间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局的混乱无序,以及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
接着的“风云暗宇宙,蛇豕莽区域。”“生灵困鱼烂,廊庙鄙肉食。”则具体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景象: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腐败不堪,国家局势危急。
在接下来的几联,“崎岖兵戎闲,公亦屡颠踣。”“时危孰与持,忠愤气弥激。”“烱烱心怀丹,萧萧发垂白。”描绘了杜甫在那个动乱时期,虽然生活困顿,却始终坚守信念,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兴来谩吟哦,赋罢还叹息。”“区区杞人忧,此意谁复测。”这些诗句表现了杜甫关注民生,心系国家命运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杜甫崇高品格的钦佩和敬意。
尾联“至今杜陵编,义与风雅敌。”“人亡遗像在,庙古炉香寂。”更是强调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谒杜子美祠》,是南宋诗人程洵在拜谒杜甫祠时所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正历经变革。唐朝之后,历经五代十国纷争,宋朝建立,并成为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杜甫作为唐朝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创作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程洵深受杜甫的影响,他的诗风也模仿杜甫的沉郁顿挫,关注现实生活,揭示民间疾苦。
程洵生逢南宋初年,亲身经历了靖康之难,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深感忧虑。而他在拜谒杜甫祠时,不禁想起了杜甫当年的感慨。杜甫一生坎坷,多次遭受战乱流离之苦,但始终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这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程洵,让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