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故居
先生高隠地,遗迹尚堪寻。
出郭祇疑近,入村还觉深。
秋光淡平野,暝色带遥岑。
几度祠边过,诗成不敢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在偏远地区隐居,留下的痕迹仍然可以追寻。
出了城似乎就在附近,进了村子感觉又远离尘世。
秋天的光线洒在平坦的原野上,暮色笼罩着远方的山峰。
多次经过祠堂旁边,吟咏成诗却不敢轻易抒怀。
去完善
释义
1. 东野:指唐朝诗人孟郊,字东野。
2. 高隠:在此处是指出世隐居的意思。
3. 遗迹:这里指孟郊故居的遗址。
4. 出郭:离开城市。
5. 祇疑:只是怀疑。
6. 入村:进入村庄。
7. 秋光:秋天的景色。
8. 平野:平原旷野。
9. 暝色:昏暗的天色。
10. 遥岑:远处的山。
11. 祠:供奉祭祀的地方,这里指孟郊的祠堂。
12. 诗成:写成诗。
13. 不敢吟:不敢轻易吟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东野故居的诗。首先,作者表达了对于东野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在“先生高隠地,遗迹尚堪寻”中,可以看出东野先生当年隐逸的地方已经物是人非,但遗迹仍然存在,供后人追寻。接着,在“出郭祇疑近,入村还觉深”两句中,描述了诗人来到东野故居的所见所感,从城郭走出来觉得很近,进入村庄却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的“秋光淡平野,暝色带遥岑”则描绘了诗人看到的自然景色:秋天的阳光洒在平静的原野上,远处的山峦与天际连成一片,形成一种朦胧而宁静的美景。这种景色给人一种远离喧嚣、归于宁静的感觉,这也正是诗人对东野先生精神的敬仰和向往。
最后的“几度祠边过,诗成不敢吟”表现了诗人的谦逊心态,他在多次经过祠堂时,内心充满了敬畏之情,甚至不敢在这里吟咏诗篇。这种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充满了深深的敬重之感。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描绘东野故居的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的敬仰之情为主要内容,展示了诗人对东野先生的追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野故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必复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45年,正值南宋中期,金兵南侵,战乱频仍之际。当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
陈必复生活于这一时期,他的经历与时代的动荡密切相关。他曾任职地方官,深知民间疾苦,对百姓的生活和心态有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写道:“东野故人到今在,百年生事一鸠窠。”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东野故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以诗歌作为武器,揭露时弊,批判腐朽,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忧虑。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