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黄牛堡抵草凉驿

标题包含
自黄牛堡抵草凉驿
置身青云顶,举步凌峥嵘。木脱棱角出,路断略彴横。架木半欲颓,动摇轰有声。手攫藤枝软,足踏松根轻。回风入绝涧,琴筑相和鸣。岭猿下取饮,见人却数惊。默念垂堂戒,忧来纷填膺。到驿聊取适,未敢询去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这高高的山顶上,每一步都似乎要攀登险峻的高峰。树木脱去了锐利的边缘,山路断断续续,小径交错纵横。搭建在半空中的木头摇摇欲坠,发出巨大的响声。我用手抓住柔软的藤蔓,脚轻轻踏上松树的根部。山风穿过幽深的山谷,与琴弦和风箱的声音相应和。山岭上的猴子下到溪边饮水,见到人类却惊慌失措。心中默默铭记着古人告诫的安全事项,担忧之情犹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到达驿站稍微放松一下,也不敢询问接下来的路程。
去完善
释义
1. 黄牛堡: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 2. 草凉驿:具体位置不详,推测位于陕西省。 3. 青云顶:比喻高处,这里指高山之巅。 4.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5. 木脱:指树木脱落叶子。 6. 略彴:古代的一种独木桥。 7. 欲颓:即将倒塌。 8. 轰有声:形容桥梁摇晃时发出的巨大声响。 9. 藤枝:攀援植物的枝条。 10. 松根:松树根部。 11. 回风:回旋的风。 12. 绝涧:深涧。 13. 琴筑:古代两种乐器。 14. 岭猿:生活在山岭上的猿猴。 15. 垂堂戒:在堂边悬挂的帘子,借指易生危险的境地。 16. 忧来纷填膺:形容忧虑之情充溢胸臆。 17. 驿: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的处所。 18. 聊取适:姑且求得舒适。 19. 未敢询去程:不敢询问接下来要走的路程。
去完善
赏析
《自黄牛堡抵草凉驿》是清代诗人黄琮的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黄牛堡前往草凉驿的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山间生活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林间的景象。同时,作者在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忧虑之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作者通过“置身青云顶,举步凌峥嵘”两句描绘了自己置身于高山之巅的境地,展示了山势的险峻。这里的“凌峥嵘”以形容山的陡峭,形象地展现了山势的高耸与险峻。 紧接着,诗人用“木脱棱角出,路断略彴横”来形容山中道路的艰难。“木脱棱角出”形象地描绘了树木从道路上脱落,显露出的尖锐棱角;而“路断略彴横”则刻画了山路中断、小桥横陈的景象。这里充分展示出山中的道路崎岖难行。 随后,作者又以“架木半欲颓,动摇轰有声”两句描述了山中桥梁的破败状况。“架木半欲颓”表现了桥梁已经破旧不堪,岌岌可危;而“动摇轰有声”则通过拟声词“轰”来形容桥体摇晃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这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险恶氛围。 接下来,诗人在“手攫藤枝软,足踏松根轻”两句中表达了在攀登过程中的感受。“手攫藤枝软”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使藤枝显得更加柔韧且易于握持;而“足踏松根轻”则通过对比,突显了行走在松树根部时的轻盈之感。这些细节使得登山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诗中“回风入绝涧,琴筑相和鸣”两句则描绘了山涧中回荡的风声与悠扬的古琴、筑声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这一画面既展现了山中自然环境的静谧,又暗示了山中的生活气息。 而后,在“岭猿下取饮,见人却数惊”两句中,作者巧妙地通过猴子见到人类时的惊恐表现,反映出山中的动物对人类的陌生感,从而反衬出山中的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对原始、纯净。 最后,在结尾部分,诗人用“默念垂堂戒,忧来纷填膺”传达了在山中面临的危险和自己内心的忧虑。这里的“垂堂戒”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意指处于高危之地时应谨慎行事。作者在诗中以此警示自己注意安全,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忧来纷填膺”则抒发了在险恶环境中内心的担忧与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黄牛堡抵草凉驿》是明朝诗人黄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从黄牛堡前往草凉驿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写于明朝时期,具体年份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诗人的身份和诗歌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这是发生在明朝中晚期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黄琮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黄琮是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据史书记载,他曾因犯事被贬谪,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写。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品质和乐观心态。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明朝中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黄琮被迫离京赴任,沿途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也感受到了民间生活的艰辛。这些经历都反映在这首诗中,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