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凌云山
城中半月居,日见凌云山。朝烟暮霭各殊状,一一入我窗棂间。山头俯首望城市,人烟都在丹青里。山足云气山根涛,名胜巴西无与比。清音亭,洗墨池,东坡遗迹犹在斯,残碑剥蚀苔藓滋。惟有栖鸾峰顶千岁鹤,曾见先生来赋诗。何处青山不媚妩,无人间作青山主。我读先生集,佳句口能数,生不愿封万户,却愿载酒凌云游。先生豪兴堪千秋,可怜垂老居常州,还山有愿终莫酬。山苍苍,水茫茫,三江会合江流长,伟观使我神飞扬。奚奴手持一壶酒,犹是眉州旧酿玻璃香,安得呼起先生劝满觞。好山如此值一醉,明日携筇须再至。清风为我开白云,凭栏更看三峨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个月居于城中,每日可见凌云山。早上的烟雾和傍晚的云雾各有不同的形状,全部进入了我的窗户之间。在山头俯瞰城市,人群就像画中的景物一样。山脚云气翻滚,山根如海涛汹涌,这样的景色在这世上无可比拟。这里有清音亭、洗墨池,苏东坡的遗迹依然存留在此,只是残碑上的文字已被青苔覆盖。只有在鸾峰顶上千年寿数的仙鹤,曾经见到苏东坡前来写诗。哪里有青山不美丽动人呢,只是没有人真正做青山的主人。我读苏东坡的诗集,其中佳句繁多,苏东坡曾说宁愿手持一壶美酒去凌云山畅游,也不愿被封为万户侯。苏东坡的豪情壮志可以流传千古,可惜他在晚年居住在常州,没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眉山。山色苍翠,江水浩渺,三江交汇,江水流长,壮丽的景色让我心驰神往。身边的书童手里拿着一壶美酒,那是苏东坡当年在眉州酿造的玻璃香醇,我多么希望能把苏东坡唤醒,一起畅饮这杯美酒。这么好的山景值得大醉一场,明天我要再次拄着竹杖来看这美丽的风景。清风为我打开白云,站在栏杆旁,更能看到三峨山的翠绿。
去完善
释义
1. 凌云山:位于四川南充市高坪区嘉陵江畔,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凌云山、白山、图山为中心,包括了金鱼岛、龙门关、青居山等部分。
2. 巴西:指四川省南部地区。
3. 清音亭:位于凌云山南麓的清音景区,亭子造型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洗墨池:位于清音亭附近,相传苏轼曾在此洗笔,故得名。
5. 东坡: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6. 眉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即现在的眉山市。
7. 三江:这里指的是嘉陵江、长江和岷江。
8. 三峨:指四川乐山市境内的峨眉山、洪雅县的峨眉山和重庆市南川区的蛾眉峡。
9. 奚奴:古代的仆人。
10. 眉山:即四川眉山市,苏轼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登凌云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琮登上凌云山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凌云山为背景,通过对山间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山水的热爱。
诗的开篇,作者以半月楼的视角,描述了每天都能看到凌云山的景色。早晨的烟雾和傍晚的雾气各有特色,这些美景都映入了作者的眼帘。接下来,作者从山头上俯瞰城市,发现城市的繁华犹如画中的景象。在山脚,云气和波涛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提到了“名胜巴西无与比”,表明凌云山的美景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之后,作者提到了清音亭、洗墨池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苏东坡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虽然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但苏东坡的风采依然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诗人借栖息在峰顶的千年仙鹤之口,表达了对于苏东坡的诗才的钦佩。随后,作者感叹:哪里没有青山的美丽呢?可惜没有人能够成为青山的主人。
紧接着,作者回顾了自己阅读苏东坡文集的经历,感慨其诗词之美妙。即使无法拥有万户侯的地位,也希望能够像苏东坡一样,畅游在山水之间。诗人认为苏东坡的豪放气概足以流传千古,可惜他晚年居住在常州,未能实现回归山林的愿望。
最后,诗人在山清水秀的三江汇合之地,感受到了心灵的激荡。此时,随从手中的美酒香气四溢,这是苏东坡当年在眉州酿造的美酒。诗人渴望能在此时此刻与苏东坡把酒言欢。感叹这么美的山色让人陶醉,第二天还要再来欣赏。那时,清风将推开白云,站在栏杆旁,可以再次看到三峨山的翠绿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凌云山》是唐朝诗人黄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此时,黄琮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次旅行中,他登上了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凌云山,写下了这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凌云山,位于嘉陵江畔,山势险峻,景色秀丽。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群山环绕,江水滔滔,心中涌起一股豪放之情。同时,他也感慨自己在战乱中的不幸遭遇,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国家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琮的诗歌作品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首《登凌云山》中,他以山水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才情和胸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