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庙基滩

标题包含
庙基滩
水凭地面高,峡束江身窄。上流滔滔波,下撼磊磊石。水石两相斗,大声日漰湱。珠玑乱飘洒,羽箭相激射。回飙卷飞雪,惊涛溅高壁。孤舟尔何物,乃与水角力。百丈入云牵,䠥躠走山脊。千指胶一缆,疲极不遑息。三老目始炬,心神注石隙。退尺进则寸,从午直到夕。布帆幸无恙,举船犹墨色。东洋况逼近,闻险忘晡食。篷窗暂假寐,坐失千峰碧。梦里闻风声,依然荡心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流因地势而高涨,峡谷束缚着江面使其变窄。上游的波涛汹涌,冲击下游的坚石。水和石相互争斗,发出巨大的声响。水花四溅如同珠玑,箭矢般的水滴互相碰撞。旋风席卷而来如飞雪飘扬,汹涌的浪花拍打在高崖之上。一艘小船在此情景中显得脆弱无比,却要与巨浪抗争。船儿拉着长长的缆绳攀登山脊,宛如行走在百丈云端。船上的人们筋疲力尽却不敢有片刻喘息。三位老人目光明亮,专注地盯着岩石间的缝隙。有时退一步进一寸,这样一直从中午战斗到黄昏。幸运的是,我们的风帆没有受损,整艘船仍然如同浓墨一般稳固。东边的海洋已近在咫尺,听闻的危险让我们忘记了吃午饭。在临时搭起的蓬窗内小憩,恍然间失去了眼前千峰翠绿的景色。在梦中我仍能听到那呼啸的风声,依旧让人心中激荡不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庙基滩:即庙基山附近的河滩。庙基山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南45公里,海拔1089米。 2. 水凭地面高,峡束江身窄:描述河流地势的高低变化和水流在峡谷中变窄的状况。 3. 上流滔滔波,下撼磊磊石:形容水流激荡冲击岸边的石头。 4. 日漰湱:形容水流湍急的声音。 5. 珠玑乱飘洒,羽箭相激射:比喻水花四溅的情景,如同珍珠撒落,又如箭矢相互碰撞。 6. 回飙卷飞雪,惊涛溅高壁:描述风浪掀起的浪花拍打岸边高崖的壮观景象。 7. 孤舟尔何物,乃与水角力:形容小船在汹涌的水流中挣扎的景象。 8. 百丈入云牵,䠥躠走山脊:形容船只经过曲折的山间河道。 9. 千指胶一缆,疲极不遑息:形容纤夫们齐心协力拉船,筋疲力尽但依然不敢稍歇。 10. 三老目始炬,心神注石隙:形容经验丰富的老船夫专注于观察水势和选择安全航道。 11. 退尺进则寸,从午直到夕:形容艰难地一寸一寸推进船只,从中午一直干到傍晚。 12. 布帆幸无恙,举船犹墨色:形容船只终于平安度过险滩,船上的人紧张的心情得以舒缓。 13. 东洋况逼近,闻险忘晡食:形容靠近东洋(今东海)的地方,听到危险的消息,连吃饭都忘记了。 14. 篷窗暂假寐,坐失千峰碧:形容船家趁短暂的平静,坐在船舱休息,竟然错过了许多美丽的山水景色。 15. 梦里闻风声,依然荡心魄:形容梦中还回荡着刚才的风声,让人心神仍不能平静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庙基滩为背景,通过描绘湍急的江水、峭立的岩石、激烈的波涛等自然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诗人通过对船上人们艰苦拉纤的过程以及面对险境时的勇气和决心进行了深刻刻画,展现出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庙基滩,朝暮浪如山; 自古舟行怕庙基,只缘风浪使心寒。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琮所作,具体创作时间无法考据,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他在庙基滩行舟时,有感而发写下的诗篇。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是继元朝之后的汉族重建的王朝,因此明朝被史学界称为“华夏民族中兴的大明”。黄琮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明朝中晚期,此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内部宦官权臣倾轧严重,外患不断,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颓败的景象。 在这段时间里,黄琮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庙基滩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历来是商旅云集、船只往来频繁的地方,但在庙基滩附近的航行却令人心生畏惧。诗中的"自古舟行怕庙基"正是表达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的敬畏之情。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和无奈,恰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心中的无助和惶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