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碥
入栈苦厌山,兹碥更椒诡。根蟠地络深,势逼天阙咫。削成无寸肤,壁立斗奇伟。落落若棋布,叠叠肖丸累。节节蚩尤骨,歧歧巨灵指。悬出突监脑,矗立不受趾。岖嵚泻瀑泉,奔腾入涧水。飞雪洒山椒,震雷殷地底。然犀不敢照,夔蝄恐惊起。鞭影已入云,喧声犹在耳。参错瞻前峰,万仞复碨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山中,愁苦不已,这里的峭壁更为险峻。树根在地脉中深深盘结,地势逼近天边咫尺之遥。峭壁如刀削般没有一寸肌肤,屹立在此显得异常壮丽。树木错落有致,如同棋子密布,层层叠加犹如堆积的丸子。每一段树干都像蚩尤的骨头,每一条树枝都是巨灵的指尖。树干陡峭,仿佛从悬崖中探出脑袋,直插云霄,不屈不挠。崎岖的山路上瀑布倾泻而下,奔腾汇入山间小溪。白雪飘落在山头,雷霆轰鸣回荡在地底。拿着火把都害怕照亮什么,传说山中有怪物,担心会惊醒它们。马鞭的影子已经消失在天际,但喧闹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环绕眼前的山峰交错重叠,犹如万丈石堆。
去完善
释义
1. 入栈:进入栈山地带,这里指进入四川盆地北部的山区。
2. 兹碥:这个地方的碥石。
3. 椒诡:椒,比喻道路弯曲;诡,奇特。形容山路曲折而奇特。
4. 根蟠:树木盘根错节,比喻地形复杂。
5. 地络:地理脉络。
6. 势逼:地势逼近。
7. 天阙:天上的门阙,比喻极高的地方。
8. 咫:形容距离很近。
9. 削成:被削平的山体。
10. 壁立:陡峭的山壁。
11. 斗奇伟:互相比拼奇特的景观。
12. 落落:散布的样子。
13. 棋布:像棋子一样分布,形容众多而密集。
14. 叠叠:层层叠叠。
15. 肖丸累:像弹子堆积起来。
16. 节节:段落分明。
17. 蚩尤骨:喻指山路险峻。
18. 歧歧:形容山路崎岖不平。
19. 巨灵指:巨灵神的手指,形容山势雄奇。
20. 悬出突监脑:悬出,突出;突监,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头颅凸出。
21. 矗立:耸立。
22. 受趾:承受脚步的地方,指可供行走的路。
23. 岖嵚:形容山势峻峭。
24. 泻瀑泉:瀑布从山上倾泻下来。
25. 奔腾:迅速流动。
26. 涧水:山间的小溪。
27. 飞雪:比喻飘落的瀑布水花。
28. 震雷殷地底:形容瀑布水流轰鸣的声音。
29. 然犀:点燃犀牛角,比喻照亮。
30. 夔蝄:古代传说中的巨大怪兽,此处借指山中的怪物。
31. 鞭影已入云:形容山路陡峭,步行艰难。
32. 喧声:喧嚣的声音。
33. 参错:交互错杂。
34. 瞻前峰:眺望前面的山峰。
35. 万仞:形容极高的山峰。
36. 复碨礌:重叠的山石。
去完善
赏析
《观音碥》这首诗描绘了深山险峻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所见到的惊心动魄的景色和随之产生的敬畏之情。诗中通过对山景细致入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仰。开篇两句“入栈苦厌山,兹碥更椒诡”,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凸显了观音碥险峻的地形,使读者感受到其特殊的位置和环境。
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腻且形象生动的拟人化描写,刻画出了观音碥的地貌特征。比如“根蟠地络深,势逼天阙咫”,表现出山势的威严;“削成无寸肤,壁立斗奇伟”则描述了峭壁的无情冷酷;而“落落若棋布,叠叠肖丸累”更是将山景的变化无穷、层峦叠嶂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比喻,如“节节蚩尤骨,歧歧巨灵指”等,表达了对自然神奇鬼斧神工的叹服。同时,他还借助“悬出突监脑,矗立不受趾”等诗句,描述了地形的高耸陡峭以及瀑布山泉的壮丽景象。
整首诗内容丰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表现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正如诗中所述:“参错瞻前峰,万仞复碨礌。”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大自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碥》是唐代诗人黄琮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唐宪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黄琮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观察风土人情,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黄琮在青年时期曾赴京城应试,但未能及第,这使他一度陷入失望和迷茫之中。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写内心感受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观音碥》。
在这首诗中,黄琮以观音碥的悬崖峭壁为背景,通过对石头、树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对信仰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的价值。这种人生观在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