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马孟起墓

标题包含
马孟起墓
斄乡雄烈冠当时,七尺孤坟宿草滋。日暮鸦巢争古木,雨晴蚁穴出丰碑。一门枯骨怜家祸,百战余生结主知。四十七龄身早逝,关张无命与同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那个时代,(他)英勇无畏,无人能及;在孤独的坟墓中,长着茂盛的杂草。黄昏时,乌鸦争抢古树筑巢;雨后初晴,蚂蚁在丰碑周围忙碌。满门英灵,令人痛心家族的灾祸;历经百战,只为得到主人的信任。可惜47岁的年华就早早离世,失去了关羽和张飞的陪伴,更令人悲痛万分。
去完善
释义
1. 斄乡:即马超的故乡,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2. 雄烈:形容马超英勇刚烈的品质。 3. 七尺:古代常以七尺形容人的身高,这里用来形容坟墓的大小。 4. 宿草:指墓地上的杂草。 5. 日暮:指夕阳西下的时候。 6. 鸦巢:指乌鸦筑的巢。 7. 古木:指墓地附近的古树。 8. 雨晴:指雨后放晴的天气。 9. 蚁穴:蚂蚁的巢穴。 10. 丰碑:指高大显眼的墓碑。 11. 一门枯骨:指马氏一族的遗骸。 12. 家祸:指马氏家族遭受的灾难。 13. 百战余生:指马超经历多次战斗生存下来。 14. 结主知:指得到刘备的信任和赏识。 15. 四十七龄:马超去世时的年龄。 16. 关张无命:指关羽和张飞均已离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马孟起墓》,作者是黄琮。诗歌通过对马孟起的墓地以及他的英勇事迹的描绘,表达出对这位英雄的敬仰和悲痛之情。 首先,“斄乡雄烈冠当时”一句,点明了马孟起的出生地及他当时的英勇威猛,“冠当时”三字更是体现出他在当时无人能敌的形象。 紧接着,“七尺孤坟宿草滋”一句则描绘了马孟起的坟墓景象。“七尺孤坟”指代墓地的规模,“宿草滋”描述了墓地周围杂草丛生,表达了时光荏苒、英雄已逝的感慨。 “日暮鸦巢争古木,雨晴蚁穴出丰碑”这两句诗人以细致的观察,描述了墓地周边的生物活动。在黄昏时分,乌鸦争夺古树筑巢;雨后初晴,蚂蚁爬出墓碑,这些细节使画面生动具体。 “一门枯骨怜家祸,百战余生结主知”两句转向马孟起家世和他本人的遭遇。家族凋零令人扼腕,而马孟起凭借卓越的战功赢得主人刘备的信任。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马孟起家破人亡的同情,又展示了其战斗精神与忠诚品质。 最后,“四十七龄身早逝,关张无命与同悲”两句诗收尾。其中,“四十七龄”说明马孟起正值壮年却早早离世,让人痛惜;“关张无命与同悲”则是通过对比衬托马孟起的悲剧命运:与他一同奋斗过的关羽、张飞都已去世,这使得人们对马孟起的早逝更加悲痛不已。整首诗借助丰富的意象,充分展现了马孟起悲壮的一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马孟起墓》是清朝诗人黄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汉末年名将马超(字孟起)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时间:清朝 在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历史,希望通过回顾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黄琮作为一位有远见的诗人,他选择了东汉末年的名将马超作为创作对象,表达了他对英勇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人生际遇:黄琮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和历史。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官员。然而,他在任期间并不顺心,仕途坎坷,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转向文学创作,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 时代背景:清朝初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内外矛盾的加剧,社会逐渐走向动荡。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反思历史,寻找古代的仁人志士作为榜样。黄琮作为其中的一员,他通过对马超的赞美,表达了对英勇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