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浮槎

标题包含
浮槎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骈文家,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号称“长安才子”。据《旧唐书》记载,他年幼即有诗名。后...查看更多
love_索菲亚
去完善

译文
从前有着千寻本质,高高矗立在九仞山峰。真心胜过晚开的桂花,坚毅的气节如同寒松。突然遭受狂风暴雨的打击,坐在那里受到波浪的冲击。尽管遭到了伤害,依然充满了遗憾,臃肿的身体终究无用。在渤海的三千里路途上,经历了几万重的泥沙困苦。像小舟一样飘摇不定,又像树梗一样随波逐流。仙人也无法托付,好的工匠也难以遇到。怀着大志却无从施展,有谁能够给我一点支持呢?
love_索菲亚
去完善
释义
1. 浮槎: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2. 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这里指竹子的高度。 3. 九仞峰:形容极高的山峰。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八尺。 4. 真心凌晚桂:形容竹子的心直向上,像在晚秋的桂花下一样。 5. 劲节掩寒松:形容竹子的枝节坚韧,能抵挡寒冷的冬天。 6. 风飙折:被狂风折断。 7. 渤海:中国的内海。 8. 三千里:形容海域之广。 9. 泥沙几万重:形容海底泥沙之多。 10. 如梗泛何从:像一根没有方向的稻草梗,随波逐流。 11. 仙客:传说中的仙人。 12. 良工:技艺高超的匠人。 13. 万乘器:原意是形容皇帝的尊贵,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贵重。 14. 谁为一先容:谁来为这珍贵的竹子先做介绍呢?
love_索菲亚
去完善
赏析
《浮槎》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骆宾王对于人生遭遇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首联“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表达了诗人昔日的高尚品质和远大抱负。以高山为喻,展现出诗人雄心壮志的形象。 颔联“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通过晚桂和寒松这两种植物的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坚守信念、坚韧不拔的品质。 颈联“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形象地描述了诗人遭受磨难的过程。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这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境。 紧接着的尾联“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则揭示了诗人虽然遭受打击,但并未丧失斗志,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接下来的诗句“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进一步抒发了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心境。尽管道路漫长,充满艰辛,但诗人依然坚持前行,如同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孤舟,渴望寻找人生的彼岸。 最后的两句“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则是诗人对于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诗人渴望遇到知音,但又深知伯乐难寻。尽管如此,诗人依然怀揣着理想,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浮槎》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决心,展示出诗人骆宾王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love_索菲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槎》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684年左右,当时唐朝正处于政治动荡时期,武则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周。在这特殊时期,骆宾王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出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此期间,骆宾王的人生也历经沧桑。他曾做过唐朝的小官,后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斗争而被贬谪至蜀地。在流放的日子里,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坎坷,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武则天的崛起,女性地位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开放和发展。然而,权力的争夺和政治局势的动荡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骆宾王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总之,《浮槎》这首诗歌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际遇,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love_索菲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