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答友人

标题包含
山中答友人
偶爱春山住,因循值暑时。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 坐久松阴转,吟余蝉韵移。自惭疏野甚,多失故人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特别喜欢居住在春天的山林里,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夏天。我并不喜欢尘世的纷扰,而是更喜欢山间的泉水和岩石。长时间坐在松林的树荫下,吟诵诗歌时,连蝉的声音都似乎在移动。我感到很羞愧,因为我离群索居得太过分了,因此错过了很多与老朋友相见的机会。
去完善
释义
1. 山中答友人: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的题目,描述了作者在山中与朋友交流的情景。 2. 偶爱春山住:表示作者偶然间喜欢上了在春天的山间居住。 3. 因循值暑时:表示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夏天。 4. 风尘非所愿:表示作者不喜欢世俗纷扰的生活。 5. 泉石本相宜:表示作者认为与泉水和石头为伴是最适合他的生活方式。 6. 坐久松阴转:表示在松树下的阴凉处久坐之后,感觉到了时光流逝。 7. 吟余蝉韵移:表示在吟咏诗歌之后,听见了知了的声音。 8. 自惭疏野甚:表示作者觉得自己太过粗犷和野外化,有些自卑。 9. 多失故人期:表示作者多次错过与老朋友见面的机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山中答友人》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居住的悠然生活。开篇便点明了自己之所以喜欢居住在山中,是因为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尽享大自然的美好。诗人巧妙地用“偶爱”和“因循”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以及随心所至的心态。 接下来两句中,“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不屑与厌恶,以及对山泉石头的喜爱。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情怀。 诗人以“坐久松阴转,吟余蝉韵移”来描述在山中的生活细节。在山林之中,诗人常常久坐观松阴,聆听蝉鸣声,这样悠闲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最后两句,“自惭疏野甚,多失故人期”,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反思。诗人觉得自己过于离群索居,以至于错过了与友人的相聚机会。这看似自谦的话语,实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孤独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答友人》是唐代诗人孟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 在人生际遇方面,孟贯本为士人,因战乱而家道中落,流寓他乡。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中,体会到与世无争的宁静和自然之美,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时代背景方面,唐朝自贞观以来,国力昌盛,文化艺术繁荣,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熏陶。然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战火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林,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综上所述,《山中答友人》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孟贯在山中隐居时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宁静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痛苦生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