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其三十六
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西北登不周,东南望邓林。旷野弥九州,崇山抗高岑。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夸赞多让人感到郁闷和愤怒,情感懒惰则引发心烦。往西北攀登不周山,向东南遥望邓林。广阔的荒野遍布整个九州大地,高山峻岭与天空相接。一顿饭的功夫,千年的历史便已走过,时而沉入水底,时而浮出水面。谁能说石头和玉是一样的呢?眼泪不禁流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夸谈:指谈论,谈论的内容具体未明。
2. 快愤懑:快乐中的愤懑情绪。
3. 情慵发烦心:情感慵懒产生烦躁的心情。
4. 不周:指不周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5. 邓林:指邓林山,古代传说地名。
6. 旷野弥九州:辽阔的原野遍布九州大地。
7. 崇山抗高岑:高山峻岭与高空的云相接。
8. 一餐度万世:吃一顿饭的时间仿佛度过了一万年。
9. 千岁再浮沈:千年的光阴就像在水上浮沉一般短暂。
10. 玉石同:像玉一样美好珍贵的事物。
11. 泪下不可禁: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咏怀”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理想追求。起首两句“夸谈快愤懑,情慵发烦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既渴望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又感到无奈与疲惫。接下来四句,诗人描绘了登临不周山、眺望邓林的美景,寓意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诗人认为,在这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唯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诗的后四句,诗人以“一餐度万世,千岁再浮沈”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沧桑,感慨世事的无常与生命的轮回。最后两句“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诗人表达了对生死无常、命运难测的无奈与感伤。全诗以悠扬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一位诗人的才情与胸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 其三十六》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47年左右,正值魏晋之际,天下动荡不安。阮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人生无常,故以诗抒怀,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阮籍本人出身名门,曾任曹魏官员,但由于不满当时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现实,他选择辞官归隐,过着游历山水、饮酒赋诗的生活。在诗中,阮籍以“朝为繁华夕楼空”的意境,表达了他对繁华世态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与此同时,阮籍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历史上著名的“魏晋风度”时期。这一时期,士人们崇尚老庄道家哲学,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生命的真实。阮籍深受这种风气的熏陶,他的诗作也反映出这种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咏怀 其三十六》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要点:一是魏晋之际的政治局势和个人际遇;二是阮籍本人的隐逸生活和精神追求;三是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文化氛围。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阮籍这首《咏怀 其三十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