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徘徊蓬池上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蓬池边徘徊,又回头遥望大梁城。
绿水激荡起浩大的波浪,旷野一片茫然无际。
野兽纵横奔驰,飞鸟相互追随翱翔。
此时正好在鹑火星宿中间,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相互辉映。
凛冽的北风带来严寒,空气中凝结着薄薄的霜。
孤单在外的人没有伴侣,独自仰望心中满是悲伤。
小人只会计算自己的利益,君子却知道遵循道德常规。
怎么能惋惜最后的疲惫枯萎,只有高声吟唱才能写出这样的篇章。

去完善
释义
1. 蓬池:古代地名,今在河南开封附近。
2. 大梁:古地名,即魏都,今河南开封一带。
3. 绿水:指河流,这里指蓬池水。
4. 扬洪波:形容水势汹涌。
5. 旷野:开阔的原野。
6. 莽茫茫:形容原野广阔无际。
7. 走兽:野生动物,这里指野兽。
8. 交横驰:交错奔跑。
9. 相随翔:相互追随飞翔。
10. 是时:这时候。
11. 鹑火:星宿名,位于南方朱雀七宿的中部,包含柳宿、星宿和张宿,古人认为它与夏季有关。
12. 相望:相互对视,这里是说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对望。
13. 朔风:北风,寒风。
14. 厉严寒:寒冷得厉害。
15. 阴气:阴冷的气流。
16. 微霜:薄霜。
17. 羁旅:指在外漂泊的游子。
18. 无俦匹:没有伴侣。
19. 俯仰:低头抬头,形容时间短暂。
20. 怀哀伤:心怀悲伤。
21. 小人:指地位低的人,这里指那些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人。
22. 计其功:计算自己的功劳。
23.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24. 道其常:遵循道德规范。
25. 岂惜:怎么舍得。
26. 终憔悴:最终憔悴不堪。
27. 咏言:用诗歌来表达。
28. 著斯章:写下这首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怀·徘徊蓬池上》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所感受到的生命无常与孤独。诗人徘徊在蓬池边,眼中看到的是绿水波扬,旷野莽莽,走兽飞禽各自忙碌,在这宽广的天地间,诗人却感到无尽的孤独。这是阮籍的哲学观和人生观的体现,他提倡自然和谐,却又深知生命的无奈与孤独。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这里的“小人”和“君子”并非是指人格的好坏,而是指追求功利的人和坚守道德原则的人。阮籍认为,这两类人各有各的追求,但他们的行为都各有道理。这就是阮籍的道家思想,他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否定。
最后,诗人通过自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虽然知道生命终将逝去,但仍要留下诗篇的精神追求。这正是阮籍的伟大之处,他以他的诗篇,留下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我们能从千年之后,仍能感受他的智慧与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徘徊蓬池上》这首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在五言诗方面的杰出代表之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263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在这首诗中将个人感慨融入历史遗韵,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此诗时,阮籍已五十三岁。当时正值曹魏末年,司马氏逐步掌握朝政大权,篡权迹象愈发明显。身逢乱世,他深谙世事险恶,表面上不问世事,实则忧国忧民。阮籍一生沉湎于音乐、文学、哲学等领域,尤其是诗歌方面,独具匠心。他向世人展示了魏晋时期士人生活及精神风貌,此诗便是明证。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魏蜀吴三国纷争未息,另一方面则是中原士人阶层在面对混乱时局时的无奈与悲哀。面对江山飘摇、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阮籍用诗篇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思考,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欣赏这首诗歌,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还要深入到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去品味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