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黄河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里的路程寻找回家的路,一片芦苇使得原野更加美丽。水流畅通,连接着河边的道路,河水湍急,像是要跃过龙门。阳光照耀下的水面闪闪发光,风吹起波浪翻滚。船上的歌声随风飘扬,砍柴的人们的歌声传入耳朵。岸边秋天的霞光落下,潭水深深,夜晚的雾气更加浓郁。谁能在这流逝的河流之上驻足,直到夕阳西下仍然找不到回家的灵魂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千里寻归路:指行人离开故乡,离家很远的意思。
2. 一苇乱平源:形容河流宽阔,船只如芦苇般在平静的河面上行驶。
3. 通波连马颊:波光粼粼的河水与马颊河相通。马颊河是古时的河流名称。
4. 迸水急龙门:形容水流湍急,犹如从龙门瀑布奔泻而下。
5. 照日荣光净:阳光照耀下的水面波光粼粼。
6. 惊风瑞浪翻:风雨中的巨浪翻滚,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7. 棹唱临风断:形容船夫在风中唱起歌谣。
8. 樵讴入听喧:描绘山间的砍柴人唱歌的声音此起彼伏。
9. 岸迥秋霞落: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岸边。
10. 潭深夕雾繁:深潭中弥漫着傍晚的雾气。
11. 谁堪逝川上:谁能忍受时间流逝而引发的悲伤之情。
12. 日暮不归魂:表达出作者客居他乡,思念故里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晚渡黄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河渡口所见的景象和引发的感慨。开篇两句以千里迢迢寻找归家之路和一根苇草引发平静的水面,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接下来的四句中,“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而“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则强调了阳光照耀下的河水闪闪发光,即使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其潜在的力量。
接着,“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两句,通过描绘河边的船夫们吟唱着歌谣以及山间砍柴人的喧闹声,进一步渲染了黄河渡口的热闹气氛。而在“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这两句中,诗人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河岸两旁绚丽的晚霞和深邃的湖水上升起的浓雾,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两句,“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道出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尽管眼前景色壮丽,但谁又能承受得住时光的流逝呢?傍晚时分,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诗人不禁生出淡淡的哀愁与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渡黄河》是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初,公元659年前后。这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去世,唐高宗李治继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阶段,骆宾王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曾是唐太宗的侍从,后来因故被贬,流寓江湖。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晚渡黄河》这首诗中,骆宾王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景象。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