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观石将军舞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高悬在东南方向的城楼上,伴随着琵琶弹奏起悠扬的乐曲,舞蹈者的锦衣头饰也随之起舞。
此时又传来远方的横笛声,犹如描绘着关山的辽阔与遥远。眼前呈现的是秋天的西塞景象,那白色的草丛和沙漠上的沙丘交相辉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微月:微弱的月光。
2. 东南:这里指代边疆地区。
3.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4. 锦缠头:锦缎制作的头巾,用于装饰头发,此处借指跳舞时的装束。
5. 横笛:古代的横吹乐器,类似现在的竹笛。
6. 关山远:关隘山川的遥远距离,寓意离家乡很远的边关地带。
7. 白草:秋天的草呈现出白色,这里是形容秋天的景象。
8. 胡沙:指沙漠地区,古代多用来形容西域地区。
9. 西塞:西部边陲,这里指唐代的边疆地区。

去完善
赏析
《夜宴观石将军舞》是一首描绘边疆生活场景的诗歌。诗的首句“微月东南上戍楼”描述了在微弱的月光下,将士们登上城楼,展示出边关生活的紧张与戒备。次句“琵琶起舞锦缠头”则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边关将士们的乐观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娱乐生活的丰富多样。
接下来的两句“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环境和氛围。“更闻横笛关山远”表达了将士们听到横笛声时所产生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白草胡沙西塞秋”则是通过对白草、胡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了边疆秋天的萧瑟景象,给人以苍茫之感。
整首诗以边关生活为主题,通过歌舞、横笛等元素,展现了边疆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思乡之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宴观石将军舞》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在这个时期,李益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进士,开始在朝廷任职,一度官至尚书郎,但由于性格直率,屡遭贬谪。
在贞元年间,唐朝国势日渐衰微,宦官权力日益扩大,皇帝无力控制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李益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皇帝的忠诚促使他写下了许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如《夜宴观石将军舞》等。
这首诗描绘了李益在一次宴会中观看石将军表演舞蹈的场景。通过描绘石将军英勇威武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向往和对武将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末年文人对于武将的敬重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