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蕃族部落的纷争得以平息,清晨与傍晚在黄河弯曲处游猎。
燕地的歌声还未断绝,塞上的鸿雁已经飞翔,牧马在边草地嘶鸣。
秦始皇所筑的长城已被摧毁,汉武帝曾经向北来到单于台。
自古以来战争无法消灭外敌,现在仍有天兵降临。
黄河向东奔流,九曲连环,沙场的遗憾何时才能消解?
蔡文姬不再制造胡笳,苏武归来仍拿着汉朝的符节。
为了告诉现在的将领们,匈奴暂时不要踏足云中之地。
请在塞北的阴山石头上刻下这个故事,希望它能媲美燕然山的车骑战功。

去完善
释义
蕃州:指唐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朝暮:早晚,整天。
驰猎:骑马打猎。
黄河曲:黄河河湾地带。
燕歌:古代燕国的歌曲。这里指北方民族的歌曲。
塞鸿:从边境地区飞来的鸿雁。
牧马:放牧的马匹。
群嘶:马群齐鸣。
边草绿:边境地区的绿草地。
秦筑长城:秦始皇修筑的长城。
城已摧:长城已经残破不堪。
汉武:汉武帝刘彻。
单于台:古代匈奴的皇宫。
古来征战:自古以来战争。
虏不尽:敌人永远消灭不完。
天兵:朝廷的军队。
黄河东流:黄河水向东流淌。
九折:形容河流曲折蜿蜒。
沙场:战场。
埋恨:指战争带来的痛苦。
蔡琰:东汉末年的女诗人,曾经被匈奴俘虏。
造胡笳:制作胡笳这种乐器。
苏武:汉朝使者,曾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返回长安。
归来:回到汉朝。
持汉节:拿着汉朝的符节,象征汉朝使者的身份。
为报:告知。
都护:古代边疆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且莫:暂时不要。
云中:古郡名,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
请书:请求书写。
塞北:北方边境地区。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战国至隋朝时期是农牧分界线。
石:石刻。
愿比:希望媲美。
燕然:即燕然山,位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南240公里。
车骑功:指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的事迹。

去完善
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组诗。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边疆的风光、历史以及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军事的重视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第一首诗描述了边疆部落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场景。在黄河曲一带,蕃州部落的人们每天都在紧张地训练,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战争。同时,燕歌之声不断,象征着中原文明与边疆文化之间的交融。边草的绿色则代表着希望,暗示着和平的曙光。
第二首诗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争和防御工事。虽然长城已经破败不堪,但汉武时期的单于台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古代战争的沧桑。诗人感慨道,尽管古来征战无数,但仍有天兵英勇抗敌,保卫疆土。
第三首诗通过黄河九折的景象,描绘了战场上的艰苦环境。蔡文姬的离去和苏武的归来,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而如今的都护,是国家的勇士,带领军队捍卫边疆,让匈奴不敢侵犯云中。
第四首诗则寄希望于朝廷,请求将边疆的战斗功绩镌刻在阴山岩石上,以此来激励后人,延续燕然山的荣耀。整组诗歌展现了边疆将士的勇敢与决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这组诗作于公元794年前后,正值唐朝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李益,字君虞,原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后迁居长安。他的父亲李揆官至左相,是唐玄宗时期的重要官员。
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常参加文人墨客的聚会,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卢纶、孟浩然等。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史之乱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诗人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故。
在这个时期,李益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安危。这种心境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边塞生活,对戍边将士的艰辛和英勇表现产生了深厚的同情和敬仰之情。因此,《塞下曲四首》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去完善